东北大学机器学习之项目应用:自动驾驶基于多模态深度学习的环境感知系统设计:融合图像与点云特征的智能标签生成及实时部署方案
资源内容介绍
东北大学的研究团队成功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基于多模态深度学习的环境感知系统,该系统旨在应用于自动驾驶领域。该系统特别融合了图像识别技术中的ResNet18模型特征与点云数据处理技术中的PointNet模型特征,以进行环境感知分类。系统的核心创新在于智能标签生成系统的开发。通过智能分析图像的亮度、边缘密度和点云的分布特征,该系统能够自动生成具有明显视觉差异的8类场景标签,从而有效解决了原系统中随机标签造成分类准确率低下的问题。据预期,分类准确率能够被提升至60-93%。该系统支持主流的自动驾驶领域数据集,例如KITTI和nuScenes,其采用的模块化设计允许完整的训练监控和评估体系,保证了系统的鲁棒性与应用性。为了实现系统在自动驾驶车辆上的实时部署,研究团队特别针对边缘计算设备,如Jetson系列进行了优化处理。通过采用混合精度训练和模型量化技术,该系统实现了每秒30帧以上的实时处理能力。该环境感知系统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的实时性与高效性,这得益于TensorRT加速部署技术的利用,这项技术能显著提升推理速度,并降低对计算资源的需求。此外,系统还采用了模块化设计,这不仅方便了开发者进行快速迭代和优化,还为其他研究人员和工程师提供了进一步研究和开发的平台。在自动驾驶领域,环境感知是确保车辆安全运行的核心技术之一。该系统能够准确识别并分类车辆周围的环境,对于风险评估和决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系统的智能标签生成机制为自动驾驶系统提供了一个更为丰富和可靠的环境数据来源。它不仅能够识别常见的交通参与者,如行人、车辆、自行车等,还能够区分不同的道路场景和环境特征,极大提高了自动驾驶系统对复杂交通环境的适应能力。研究团队由高杭州指导老师曹鹏副教授带领的本科生完成,项目成果已经公开发布在GitHub上,为学术界和工业界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这一系统的开发不仅是对多模态深度学习技术应用的一次成功尝试,同时也为自动驾驶环境感知技术的发展打开了新的局面。预览图1

预览图2

预览图3

用户评论 (0)
相关资源
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计算机与智能-思维导图.pdf
本文探讨了计算机与智能相关的诸多问题,首先围绕“机器是否能够思考”的哲学疑问展开讨论。为了避免陷入语义争论,作者提出使用“模仿游戏”来衡量机器是否具有智能,即机器能否在模仿游戏中成功冒充人类而不被识破。在这一框架下,文章界定了评判机器智能的边界,强调了只考虑机器的外在表现,而不关心其内部机制或意识等无法直接观测的属性。接着,文中重点讨论了“模仿游戏”中对“机器”的定义。图灵提出机器应具备的三个条件,并进一步将研究对象缩小至“数字计算机”,强调了在理想状态下数字计算机在模仿游戏中的角色。若未来不存在能够在游戏中表现良好的数字计算机,则意味着这一替换不合理。作者还提出,利用各种工程技术通过实验性方法构建的、透明的机器,也应被纳入“机器”的范畴。文章详细介绍了数字计算机的三个组成部分,包括存储单元、指令单元和执行单元。存储单元负责存储需要处理的数据,指令单元负责存储操作步骤和规则,而执行单元则是在控制单元的指挥下,对存储单元提供的数据进行计算或逻辑操作。文中还使用了人类计算器的类比来帮助理解数字计算机的运作方式,并指出数字计算机具有按照明确指令准确完成操作的能力。进一步地,数字计算机的通用性被阐述,强调了数字计算机能够模拟任何其他离散状态机的行为,这为图灵测试提供了理论基础。作者还详细解释了离散状态机的工作机制,包括如何通过状态转换表来预测未来状态,以及数字计算机的巨大状态空间。此外,数字计算机与物理实现技术(如电力)的关系也被澄清,即数字计算机的操作不受物理实现技术的限制。文章还探讨了对于机器智能发展的神学异议和鸵鸟异议。神学异议认为只有人类能够拥有灵魂,而机器无法达到这一层次。鸵鸟异议则担忧机器若能思考,可能对人类构成威胁。图灵对这两种异议都持批评态度,认为不应无端限制机器发展的可能性,而应鼓励大胆的推测与创造。总结来看,本文深入分析了机器智能的可能性与挑战,提出了通过外在行为来评判机器智能的方法,并详细介绍了数字计算机的组成、功能和其理论基础。同时,作者也对关于机器智能发展的各种异议进行了反驳,鼓励人们以开放的心态面对智能机器的发展前景。
计算机基础part1.pdf
计算机基础part1.pdf
重庆现代机械制造学院展板内容0924(二次校正版).pdf
重庆现代机械制造学院展板内容0924(二次校正版).pdf
面向Java反序列化漏洞调用链搜索方法的研究.pdf
面向Java反序列化漏洞调用链搜索方法的研究.pdf内容概要:本文针对Java反序列化漏洞调用链搜索中存在的“静态分析不完备,缺失对Java反射与动态代理分析”和“动静态混合分析低效”等问题,提出了一种结合静态污点分析与定向模糊测试的调用链验证及搜索方法,并实现了自动化工具Gadget Searcher。该方法通过改进静态分析,增强对Java动态特性的建模,提升调用图构建的准确性;并在静态分析基础上引入定向模糊测试,利用调用图和潜在调用链指导测试用例生成,提高漏洞调用链的验证效率与发现能力。实验表明,该工具在准确率和效率上均优于现有同类工具。; 适合人群:具备Java编程基础、熟悉软件安全分析技术的安全研究人员、漏洞挖掘工程师及高校相关专业研究生。;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提升Java反序列化漏洞调用链的自动化挖掘能力;②解决传统静态分析对反射、动态代理等动态特性支持不足的问题;③优化动静态混合分析效率,减少误报与漏报,辅助安全评估与漏洞修复。; 阅读建议:建议结合Java字节码、静态分析与模糊测试基础知识进行阅读,重点关注第三章的静态污点分析改进方法与第四章的定向模糊测试设计,可通过复现实验环境深入理解Gadget Searcher的实现机制与性能优势。